您好,欢迎来到百色市铝产业协会!

“双拉尼娜”加剧大宗商品市场波动

2021-10-27 11:17:20 来源:搜狐

近期,有关“双拉尼娜年”的讨论铺天盖地,不正常的拉尼娜现象大概率会带来不利的异常天气,异常天气通过影响商品供应或需求对商品价格造成间接影响。


摘要


1、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将再次出现拉尼娜现象,强度可能超过2020年冬季。不过,异常天气的出现通常滞后于海温异常,而且金融市场可能已经充分交易这个题材,实际影响程度还需视最新天气变化而定。


2、在能源供求关系已经处在极度紧张的基础上,异常天气更容易放大能源价格的波动。预计北半球国家今冬能源需求大概率保持稳中有增,只是能源价格已经抢先“凛冬”一步飙涨,如果预期落空,回调或将在所难免。


3、受前一次拉尼娜现象影响,东南亚地区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而南美地区土壤含水量维持低位。直到“双拉尼娜”现象彻底结束之前,我们都需要防范东南亚洪涝、南美干旱对大豆、玉米、棕榈油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文


如果说大宗商品的价格包含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两部分,那么四季度以来,基于流动性预期的金融属性波动乏善可陈,市场预期的一致性较高,但基于供需矛盾的商品属性波动却意外放大,多空分歧比较严重,特殊时代背景下影响商品供需的外部因素越来越多,导致商品价格无法被市场机制有效调节至均衡水平。


天气,对人类社会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本身又是一种极具不确定性的变量。因此对于当前为供需矛盾所困的大宗商品市场来说,异常天气极有可能成为市场剧烈波动的导火索。正如我们在6月份期市月月谈中提及的那样:“这次拉尼娜事件之后不会交替出现厄尔尼诺,更大概率是在2021年底再次发展成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仿佛只是短暂地减弱了一下。近期,有关“双拉尼娜年”的讨论铺天盖地,不正常的拉尼娜现象大概率会带来不利的异常天气,异常天气通过影响商品供应或需求对商品价格造成间接影响。然而,由于天气系统对拉尼娜现象的反应需要一定时间(即异常天气存在滞后性),而且天气系统复杂多变,拉尼娜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很多讨论仅建立在一定概率的基础之上,实际影响建议综合最新天气预报和商品供需形势再做分析。


拉尼娜现象卷土重来


事实上,在气象学界,大家对于“拉尼娜现象卷土重来”的预期酝酿已久。美国NOAA 自今年7月以来,对于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的判断一直处于“拉尼娜关注”状态,当时NOAA对于拉尼娜现象在2021年9-11月重新出现并贯穿北半球冬季(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的概率预测为66%,8月份概率升至70%,9月份概率升至80%,10月份NOAA正式拉响“拉尼娜警报”,预计此次拉尼娜事件持续时间延长至2022年2月的概率升至87%。


澳大利亚气象局同样较早地关注拉尼娜可能重现,而且他们更新预警的频率为周度,更受市场关注。7月20日澳大利亚气象局称赤道印度洋海域负IOD事件成立(通常负IOD事件与拉尼娜现象有关),9月14日发出“拉尼娜关注”预警,10月12日更新为“拉尼娜警报”,他们预计未来几个月内形成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70%左右。


目前,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美国NOAA、澳大利亚气象局、日本气象厅、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等主流专业机构几乎都对未来3个月(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将发展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达成共识,部分机构尚未正式宣布拉尼娜事件已经形成,他们可能会等到11月再确认结果。其中,美国NOAA对此次拉尼娜事件的强度预测明显超出其他机构,他们认为Nino3.4区域水温未来还会进一步下降,极值可能出现在今年12月,达到-1.8℃,比上一次拉尼娜事件2020年11月的极值-1.42℃更低,这意味着即将到来的拉尼娜事件可能比去年强度更强。




从1950年1月以来的长期月度ONI指数来看,厄尔尼诺与拉尼娜这两种对立现象各具特点:①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海温过热的极值一般更高,容易出现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反之,或许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发生拉尼娜现象时海温过冷的极值相对受限,很少出现超强拉尼娜现象。②拉尼娜现象的持续时间通常会比厄尔尼诺更绵长,历史上连续两年出现拉尼娜现象并不罕见,但通常第二次拉尼娜的强度会弱于前一次。如果真如NOAA预测的一样,此次拉尼娜现象的强度较去年更甚,那么2021年将是比较特殊的“双拉尼娜年”。


通常,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赤道地区太平洋两岸的天气影响最直接,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影响是间接的。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介绍,从全球影响来看,多数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南美沿岸附近地区降水减少,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非洲中部、美国东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则容易出现洪涝。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看,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而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会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


结合大宗商品的主要生产区和消费区的地理空间分布,我们建议当前密切关注冷冬预期对能源市场的影响,未来几个月关注南美及东南亚农业主产区天气变化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工业品关注冷冬预期


回顾今年,美国极端炎热干旱、欧洲风力欠佳、中国旱涝不均等天气因素,导致绿色电力供给不及预期,都是当下全球能源短缺问题的“帮凶”,最后这个冷冬预期更是彻底引爆全球能源价格。不过,我们必须指出,化石能源供给增长受限、疫情缓和后能源需求超预期、新旧能源更替阵痛期较长,才是造成当下全球能源短缺问题的核心因素。在能源供求关系已经处在极度紧张的基础上,异常天气更容易放大能源价格的波动。反之,假设当下能源市场供大于求,即便是冷冬也不一定就会大幅推升能源价格。从远期价格曲线来看,目前欧洲天然气、美国原油、中国动力煤等能源期货都是深度back结构,特别是作为上涨导火索的荷兰TTF天然气期货,2022年3月之后的合约价格几乎较近月合约腰斩。这样的价差结构,一方面凸显了短期能源短缺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暗示了今冬能源消费旺季过后能源价格将被重估。


在同样处于拉尼娜状态的2020年冬季,北半球主要国家并非一直气温偏低,但北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或地区都曾经出现局地气温较往年同期偏低4℃以上的情况。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季节预测,今年10-12月,新疆大部、华北大部、长江中游及其以北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他地区气温正常或偏高。美国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上周最新发布的冬季天气展望,预测今年12月至次年2月,美国只有西北部到北部平原区气温偏低,其他地区气温正常或偏高。


总体上,北半球国家今冬能源需求大概率保持稳中有增,只是能源价格已经抢先“凛冬”一步飙涨,如果预期落空,回调或将在所难免。因此,建议实时关注最新天气预报。


农产品关注旱涝不均


从全球农产品种植带分布来看,天气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较大的作物主产区主要是热带的油棕树、橡胶树、甘蔗等,以及温带的大豆、玉米、小麦等。一般,南美的大豆、玉米、甘蔗等作物因旱减产是拉尼娜现象的常见后果之一,而东南亚的油棕树、橡胶树等多年生作物总体受益于拉尼娜现象带来的充沛降水。不过,在全球变暖导致水汽循环加快的背景下,东南亚地区的降水偏多很可能演变成洪涝灾害,同样对作物生长不利。


2020年以来,大豆、玉米、棕榈油等农产品的价格中枢已经在作物单产不及预期、劳动人数减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抬升至历史高位区间。天气对作物单产的影响是核心因素。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东南亚地区和南美洲的降水量距平基本符合拉尼娜年份的特征,即东南亚降水偏多、南美降水偏少,这导致东南亚油棕果和南美大豆、玉米产出减少。即便是在拉尼娜现象暂时减弱的2021年4-7月,我们发现东南亚地区雨水偏多、南美洲偏干旱也是大概率事件,这使得东南亚地区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而南美地区土壤含水量维持低位。



每年11月之后是东南亚棕榈油季节性减产期,因此接下来我们重点关注南美天气及作物动态。虽然本月南美降水增多,天气有所改善,提振了大豆及玉米的春播进程,但是随着拉尼娜现象重新加强,南美干旱的概率趋于增加,加上土壤墒情基础薄弱,未来3个月又是南美作物生长关键期,预计大豆及玉米期货的天气溢价仍有扩大可能性


总体上,直到“双拉尼娜”现象彻底结束之前,我们都需要防范东南亚洪涝、南美干旱对大豆、玉米、棕榈油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